“天下第一村”的百年梦想

更新时间: 2018-11-07 08:51:36来源: 作者:编辑:杨艺

  吴仁宝老书记住的那栋小楼房,在家家都有别墅的华西村里很不起眼。改造成为原居纪念屋后,里面依旧保持着当年老书记生活时的模样。时至今日,吴协恩经常来老书记故居,看看这里的一桌一椅、一花一草。室虽陋,物虽简,但这里已经成为华西人的精神寄托、瞻仰所在,仿佛老书记从没离开。

  

  “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这是吴协恩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接过发展“接力棒”十五载,吴协恩牢记使命,砥砺传承。如今的华西,正在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在重庆建设农商城到在美国搞芯片开发再到挺进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从前往日本学种大米到远赴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当华西人蓦然回首,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华西产业已无处不在。此时的华西村更精彩纷呈,“天下第一村”的红旗在这里高高飘扬。


  先人一步


  小村庄成了“天下第一村”


  上世纪六十年代,华西村已是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可村民们累死累活,却依然过着紧巴巴的苦日子。


  吴仁宝私下算了一笔账:全村就600多个劳力,把田“种出花来”也就混个温饱。人口比粮食涨得快,土地就那么点,靠着种地刨食,出路在哪里?思来想去,吴仁宝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


  1969年,他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吴仁宝干这事可有着巨大风险。为保密,他在工厂周围筑墙围布,小五金厂如“地下工厂”:只要有领导和外人来参观检查,立即关门熄声,待人走后,村民返回来加班加点……偷偷摸摸10年干下来,到1978年,仅有20多个农民生产的小五金厂为华西带来了100万元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村里建起了托儿所、小学、中学,村民们的富甲一方远近驰名。这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在全国大地吹起。


  睿智的吴仁宝总能先人一步。


  1992年2月,邓小平南方谈话被中央媒体连续报道。一般人都把这当作一个重要新闻看待,可吴仁宝却总感觉这事有点不寻常。他反复揣摩,突然在3月1日凌晨2点恍然大悟。凌晨3点,被喊来参加紧急会议的村干部们睡眼惺忪,吴仁宝却激情澎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话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就要到来,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信息差、时间差、价格差,‘借钱吃足’!”当天开始,华西村想尽办法借款2400多万元,购买了上万吨钢坯、上千吨铝锭,全村所有的仓库全堆满了原材料。


  一切不出吴仁宝所料,很快,中国大地掀起建设热潮,原材料价格狂涨数倍。“吴仁宝开个会,赚了一个亿”,一度成为神话。华西经济却从此跃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十亿村、百亿村、“天下第一村”。


  从懂事开始,父亲做的一切,吴协恩都看在眼里。虽然是吴仁宝最小的儿子,吴协恩却从没有得到父亲的更多一点关爱。尤其是11岁那年,被父亲决定过继到孙家当儿子的经历,吴协恩一度觉得在父亲心里,他这个幺儿可有可无。也许是憋着一股子气,年少的吴协恩便十分好强。


  高中毕业后,吴协恩去安徽当兵,在部队修汽车,4年军旅生涯,养成了外柔内刚的性格。1985年,吴协恩退伍后回到华西村。他把自己当成华西村普通一员,一步一个脚印,当司机、跑运输、做供销员、搞营销、做厂长……他一边在第一线摸爬滚打,一边以父亲当榜样,默默学习着老书记的言行举止。


  在华西铝制品厂当供销员时,吴协恩经常往返穿梭在华西至山西太原之间,2角钱的方便面成了他的家常饭,最终他靠实力当上了厂长。执掌铝制品厂头一年,销售量就超过1000万元。1993年,品牌概念刚刚兴起,吴协恩琢磨着如何将“华西村”这个品牌变现。他想到了烟、酒,先后与江苏的烟草企业、五粮液集团合作,几乎没投什么钱,每年却能获得数千万元的利润。


  1995年,吴仁宝打算到黑龙江肇东小山屯村创办一个“省外华西村”,让更多人富起来。吴协恩第一个报了名。此后3年,吴协恩与当地村民一同筑起了10多公里引水沟,使3500亩荒地种上了水稻,还办起了工厂,使当地人均年收入从10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最终帮助小山屯村脱贫。随后,吴协恩又在宁夏银川扶助了另一个“省外华西村”。


  此时,吴仁宝看着这个从小被过继给别人的儿子,眼神里除了慈祥,还有欣赏。


  父子接力


  长袖善舞新华西


  2003年,对于华西村,对于吴仁宝、吴协恩父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年。


  当年7月,老书记吴仁宝主动提出退出前台。在村党委会上,吴协恩以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并出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选择吴协恩,吴仁宝有他的考虑:一是吴协恩年龄最小,可以长期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二是吴协恩有经商头脑,有赚钱能力。


  于是,担任党委书记逾四十载的吴仁宝宣布退休,担任村总办主任,做起了华西村和吴协恩的顾问。退休前,老书记每天都是3点起床,巡视一番后,召集班子成员开会;退休后,老书记“懒”了一些,5点起床走街串厂,专门“挑错儿”。他说,主任的职责,就是“给领导提建议”。总办主任虽然不参与经营事务,也没有具体的决策权,但拥有监督权和建议权。


  吴协恩走马上任了。2003年,华西村的年销售收入已超百亿元。站在这样一个巨人肩膀上接班,吴协恩感到步履维艰。他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华西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天下第一村”,父辈们更多的是通过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而要想让这个“天下第一村”屹立不倒,唯有增强华西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华西面临着一个战略转型发展的问题。


  确实,这是乡镇企业发展到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后的普遍问题。经过了数十年的奋斗,华西何去何从?是把传统产业做到底,还是转向高科技产业?或是进入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经过了一番缜密的思考和外出考察调研后,吴协恩认为华西具备资金优势和无形资产优势,产业调整应该选择现代服务业和资本市场。


  吴协恩决定试水金融业,却没想到,吴仁宝老书记第一个投了反对票,一句话:“金融业看不见、摸不着,不靠谱。”


  “您不同意,我就不干了。”表面上吴协恩是服从老书记的决定的,实际上,他却走了一条迂回路线。喜剧的是,30多年前老书记搞了个“地下工厂”,30多年后,新书记悄悄地开起了“地下公司”,谁说这不是一对亲父子?!


  到年终盘点时,这家仅10来人的金融公司赢利3000万元。实笃笃的报表前,吴协恩的“地下公司”浮出水面,开明的老书记对华西发展金融业给予了肯定,他拍着吴协恩的肩膀说:“阿四,你就放手去做吧!”


  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与世长辞,充满传奇的人生落下帷幕。在弥留之际,老书记一阵昏迷一阵清醒,断断续续说得最多的话,是要求大家开会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研究全村工作和生产销售。“开会。从现在开始,不要来翻花样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让吴协恩铭刻在心。


  “变与不变”


  打造一个“百年华西”


  一件白衬衫,一双黑布鞋,一早就在村里和企业转上一圈,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培训班授课,一天不缺收看新闻联播……这就是吴协恩的工作日常,与吴仁宝老书记无异。随便找一位华西人,问他们对吴协恩的印象,回答肯定是:“跟老书记像极了!”吴协恩也从不讳言自己“学老书记”。


  老书记喜欢看新闻,吴协恩也是每天必看,从中发现转型新机遇;老书记给游客作报告是华西旅游“一景”,吴协恩同样经常在华西干部学院给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讲“共富经”;老书记“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吴协恩从2013年起不拿奖金,每个月只领3500元基本工资。他谦虚地说,“学老书记,从最容易学的地方学起。”这一学,就把1亿多元的“真金白银”交给了集体。


  这么多年,吴仁宝留给华西最宝贵的不是财富而是精神,这种精神已经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华西人的脉搏里,成为了华西村永续发展的根基所在。


  在描摹华西村新蓝海中,吴协恩思考着三个“变与不变”:变的是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道路和信仰;变的是能力和创新,不变的是根基和底线;变的是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


  他带领华西传统产业加快技改升级,部分低效益企业逐步关停。近年来华西技改投入达到18.74亿元,陆续关掉了线材、化工、带钢等9家低效益企业。转型的那几年,也是钢铁、化纤行业最火的几年。当时一些厂长、村民私下说:“协恩上来后只会关厂啊。”面对转型中的各种议论,吴协恩不争论,但对传统企业的技改升级和关停并转步伐却在加快。


  关停并转的同时,“转型大戏”可谓是“高招不断、常出常新”:金融产业一马当先,涉足典当、担保、咨询、创投、小额贷款等多个金融业务,每年利润可观;在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高品质“莫桑比克黑”享誉海外市场;跻身电竞市场,耀宇文化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性电竞比赛,即将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投资美国斯坦福团队研发芯片,研发的高频率芯片性能居世界领先水平;海工运输装备规模已列业内前三,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海洋石油项目建设……目前华西集团共有控股子公司283家,现代服务业对集团利润贡献率超过65%。


  但不管呈现出什么面貌,华西永远是那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华西。在吴协恩的心里,“百亿企业”和“百年企业”的权重已经分清:不再看重体量的扩张,而是关心质量的提升;不盲目求大,而是求好求强,踏踏实实做好一个“百年企业”,打造一个“百年华西”。


  吴协恩坦言,在华西村当“一把手”后,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华西经济稳健、村泰民乐。他心里一直期待,通过毕生的努力,有一天,村民们也能喊他一声“老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