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走的始终是群众路线”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访谈 

更新时间: 2016-11-07 10:01:19来源: 作者:编辑:yangy

 
 

2013年8月,记者来到华西村,就华西村发展现状、未来规划、文化建设、党建工作等多个方面,采访了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党的十八大代表吴协恩同志。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吴书记始终热情洋溢、谦虚自信、广开思路、海阔天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蓬勃向上、绚丽多彩的华西图景。现将主要部分摘录如下。

为民:百姓的笑容就是世外桃源

记者:一直以来,华西村以优良传统、辉煌成绩和共富发展而被誉为中国“天下第一村”。在今天,您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这一概念?

吴协恩: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共同富裕的内涵,今天和过去不一样。很多人认为,搞集体经济,就是要“大包大揽”,实际上华西村不是“吃大锅饭”,而是讲制度的。比如说,人才对华西的发展非常关键,但讲奉献,也要讲贡献,得荣誉,也要得实惠。如果只靠讲奉献,人才能留住一时,但从长期看,不可持续。所以要让人的价值在经济上能够体现,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规律。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样富裕,一样富只能导致一样穷。

记者:您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以后,提出要把华西打造成为有江南特色的“世外桃源”,可否描述一下它未来的样子?

吴协恩:过去老书记带领华西大搞农业时,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后来华西搞乡镇企业发展工业,解决的是“富口袋”的问题。现在我们到了解决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的时候,要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健康长寿的环境,不仅是身体上也是精神上的健康。简单地说,希望老百姓每天都有笑容,他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这就是“世外桃源”吧。

记者:华西富起来以后,不仅帮扶周边落后地区,也曾在全国多地开展扶贫项目,现在华西在帮扶贫困地区方面有哪些与过去不同的举措?

吴协恩: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华西村就开始帮扶贫困地区,而现在,我们每年以干部培训的方式,让基层干部到各地进行帮扶工作,帮扶的方式与过去是有所变化的。华西村每年帮扶全国各地的资金大约在3000万元到4000万元之间,而目前对大华西周边村老百姓的帮扶每年大约需7000多万元。我的观点是,给钱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给思想,给点子,在用人上给予支持。有些地方比较穷,是因为没有人才它才穷的,给它建起来的项目,没有人会管理,管不好反而成了当地的负担。有些地方,工作氛围让它一下子改变会有难度,要循序渐进,要各方面相应跟上才行。

记者:就是“输血”和“造血”的关系。

吴协恩:对。今后在帮的形式上要更侧重“造血”,现在我们也在探讨长效的扶贫办法。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百姓幸福指数排行榜,如果以您个人的眼光来衡量,您认为华西人的幸福指数现在有多高?在全国能排第几名呢?

吴协恩: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谁不说俺家乡好啊!(大笑)我是华西人,我希望华西人最幸福,不过我相信天下所有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再说幸福这个概念,不是说要谁来定的,这个指数评到哪里,老百姓他自己幸福不幸福,真正要让他自己来说,他心里的真实感受才最重要。

务实:我们的发展后劲儿无限

记者:2012年华西村年销售额已超过500亿元,听说华西村要向千亿目标迈进,这个说法准确吗?

吴协恩:不,并不是这样!这10年来我都不讲销售额。华西的经济转型工作要按照两句话来做:一是从量到质的转型,二是从体力向脑力的转型。过去的观念是问你的销售额多大了,其实销售额高并不等于质量好。比如发展经济有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我们关闭了几家企业,有人就提出质疑,是不是华西哪里出了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主动把产能落后、污染较大、市场前景不看好的企业关掉了,要趁着它还尚好的时候逐步淘汰,而不能等它已显现出问题时再关闭。目标要远,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向好发展,老百姓得实惠了,这个方向就对了,只要方向对,哪怕我们在过程当中慢一点也没有关系。

记者:2003年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以来,您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吴协恩:最大阻力来自于不同的观念。我提出从传统工业转型向服务业发展、涉足金融业的时候,有人说,华西不能再做大了。老书记开始也不赞成,因为他们担心华西出现不好的情况。当时老书记不同意,我怎么办?老书记过去搞乡镇企业时,正是“文革”期间,他是偷偷搞的,那是冒着进监狱的危险搞的,但他为了一方百姓,他甘愿冒这个风险。而我们现在呢,国家的政策支持你改革、发展、创新,好机遇一定要抓住。我就先偷偷把公司成立起来,干起来再说。他看到你的公司收益了,成功了,他就支持了。这说明老书记虽然年纪大,但他并不固执。而且很多人也支持我,因为华西村本身就是在一个不断质疑与碰撞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记者:那么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您面临的最突出的难题又是什么呢?

吴协恩:现在,包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才不足。

记者:好像您曾说过,用人要用贤人,没有合适人选,宁可这个项目不做。

吴协恩:对,事在人为,做事首先要有人。我们用人先看德,德不好,再有才,只能好一时,不能好长久。人才有几类,有技术人才,也有管理人才,人才的类型要与他的工作岗位相匹配,如果你不是个事业型的人才,给你一项独立事业,你也做不大。我现在最缺的是事业型人才和会用人的人才。解决这个问题,华西现在第一是内部培养,第二是外部引进。现在华西的人才都来自五湖四海,各地都有,我们很重视华西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记者:来到华西有一个很大的感受——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家对华西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

吴协恩:老书记以前说过:到了华西村工作,就是华西人。华西今后会继续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去发展并走向全国。现在华西的一些企业开在外地,在那些企业工作的人没有来过华西村,但他也是华西人,因为他在为华西的企业工作。所以,华西人并不是指生活在华士镇这一小块地方的人,从发展上讲,我们不仅是在为这一小块地方的发展而努力,也是在为社会发展而贡献力量,抱着这个目标,我们的发展后劲是无限的。

清廉:纯洁队伍要靠制度保障

记者:华西有句老话“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在现实生活中,华西在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吴协恩:党员干部个人廉洁自律很重要,但更要靠制度来保障。比如,我是村里一把手,我首先要管好我自己,把自己管住了,下面自然就好管。那么,我怎么管我自己呢?村里的事、公司的事,我从不接触现金,由办公室财务来管,作为法人,我负责签字,但现金使用批准,由专人执行。这解决的是权与钱分开的问题。有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啊!权与钱放在一起,肯定做不好,因为它难于把握,不好控制。有一个人贪污了,可能是他个人出了问题,但如果我们这里贪污的人多起来了,那可能就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不仅村里如此,在华西集团也一样,我们把财务权下派,让下面的子公司分别负责,开始时,上面的人就不高兴、不理解了,觉得他们的权力小了。可是我说,实际上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一种保护。我们要从正面去看问题,你权大了干什么?真心为老百姓做事的话,你权大了你也要为了老百姓,所以你就没必要去争。

记者:打个比方,如果您的家人找您为亲属办点事,您会觉得有些为难吗?

吴协恩:我结婚这20多年来,我的爱人在家里从来不和我讲工作的事,没有人找我爱人跟我打招呼办事的。我和她事先说好了,家里的事都是你说了算,但出了门,工作上的事你不能和我讲。为什么我这样要求她呢?因为过去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做的。老书记在时,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和爸爸开过口,为家里人求过情。我当了书记以后,母亲也从没和我讲过一件事,来让我办。的的确确是从来没有过!所以我更敬重她。

记者:华西村一直在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今后,华西是否要继续坚持这一做法?

吴协恩:老书记走了以后,很多人担心,华西的道路会不会改变?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的!为什么?老书记曾说过,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的农村富了才算富。这才是华西人的追求。华西不仅是本地的华西,也是属于社会的,属于每一个老百姓的。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呢,我想,就是现在有的官员他走着走着就忘了老百姓了。当年我还很小的时候,记得很清楚,一个干部到乡里考察,要带着粮票,他到老百姓家去吃饭,吃完是要给钱的,挨家挨户走,处处接地气,他怎么能不了解老百姓呢!华西的富裕发展和老百姓是分不开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华西不会改变集体共富的道路,华西走的始终是群众路线。

(鞠肃)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核心期刊《党建文汇》杂志在10月下半月(总第522期)的首页,推出了特别策划《今日大华西》,用6个页面刊登了3篇文章:一是《村民吴协恩》,二是《党员联户制:华西的民主集中制》;三是《华西走的始终是群众路线——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访谈》,全面展现了华西创新党建工作、加快富民进程的做法和经验,以及践行群众路线、推进转型升级的特色思维。现刊登其中一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