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17-05-04 10:18:04来源: 作者:编辑:yangy
立夏将近,农忙时节。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年之中农事最繁忙的日子。而对于华西青年农民葛孝通来说,也进入了他口中的“地狱日程”。每天早晨7:30,葛孝通就要来到华西都市农业高品质稻米生产基地签到上班,从刚买不久的雷克萨斯越野车上下来,转身就爬上了拖拉机。
眼下正是平田的时候,葛孝通的日本老师不止一次强调过,平田是农事阶段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把泥土打成泥浆自然沉淀,才能确保农田土层的水平,方便未来的田间管理和稻米的品质控制。这种强调给葛孝通带来了“大麻烦”。为了实现把泥土打成泥浆的目标,他要开着拖拉机在农田里整整兜上一天。“晒”“枯燥”“寂寞”……这是葛孝通对一天工作的总结,虽然还没到夏天,但他已经被晒成了“黑人”。
或许很多人想不到,这位在泥土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是日本富士国际语学院的新晋留学生。其实,在华西都市农业高品质稻米生产基地,和葛孝通一样“特殊”的青年农民还有6名,其中包括一位女性。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9岁。
志在阡陌,要做新一代农民
年轻人是华西未来的希望所在,但华西的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这一直是萦绕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心头的一个问题。
华西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板”,农业可称得上是华西村的“根”,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华西根脉里都流淌着农民的基因: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务实奋进……“让年轻人来搞农业,而且要搞成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吴协恩决定在华西的年轻人中来一次“革命”。他希望村里的年轻人能够通过从事农业,把华西农民吃苦耐劳、务实奋进、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下去,并辐射影响更多的华西子弟,为华西百年村庄、百年企业建设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2015年,华西村举行了一次特殊的竞聘——招聘年轻农民。吴协恩亲自发布招聘信息,村里100多名35岁以下、来自各个岗位的华西子弟踊跃报名。最终,葛孝通等7名青年脱颖而出,成功通过了日本清水丰之老师的面试,成为了华西村新一代全职农民。
这是一个特殊的团队,当时他们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23岁,有的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江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有的刚从日本富士国际语学院、西日本工业大学学成归国,既有史进杰、史宇杰这样的亲兄弟抱团上阵,也有奚英玮这样的“女汉子”主动请缨。在日本老师看来,这7名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有着一颗热爱农业的心。而这,也是培育现代农民匠心的前提。
2016年4月,7名青年农民来到日本福井县“拜师学艺”,师从当地颇有名气的农业专家清水丰之老师。“年轻人要沉下身子,耐得住寂寞,不懂不要紧,不要怕摔跤。”团队负责人梅振华至今仍记得临行前吴协恩为他们鼓劲的话语。
东渡日本,师从农业专家
在日本,7名华西的年轻人很快就尝到了做农民的苦。每天的工作时间为8:00-12:00、13:00-17:00,他们不仅要熟悉育苗、插秧、施肥、加工等各个环节的农活,还要学会各种农业器械的操作。哪怕是奚英玮这样的女孩子,也要和大家一样,每天经受太阳曝晒,努力掌握每一项生产技能。“之前,我们都是‘秀才’,在村企里从事管理、质检等工作,哪能想到会吃这种苦。一天忙下来,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地上互相靠着就能睡着。”
由于日本的农忙比中国早一个月,因此,在4月份学会育苗和插秧之后,梅振华一行就飞回华西,在高品质稻米生产基地“依葫芦画瓢”试种一遍,随即又飞回日本继续学习。整个农事时节,这个年轻的团队来来回回飞了四五趟。等到秋季时,他们分别在华西和日本的试验田里收获了200吨、300吨大米,每公斤售价达100元。
赴日进修持续了半年,这群华西青年农民很快就掌握了农事管理技术和操作技能,但收获远不止于此。半年的辛劳磨去了浮躁,让他们对“耐得住寂寞”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与老师的朝夕相处,他们领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在精致产品的背后,是一丝不苟的严谨、脚踏实地的务实、无微不至的细心。这些,都是令他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远在国内的吴协恩听闻这个小团队已经种出了第一批日本大米,第一时间飞到日本,与他们一起品尝进修的成果,在结业时给了这群年轻人一个意外的惊喜,也让他们坚定了把农业做出成绩的决心。
精耕细作,汗洒千亩农田
在华西都市农业高品质稻米生产基地办公楼门口,“农法自然、精耕细作、匠心永具、品质为先”16个字十分醒目。今年是这个年轻团队进入实战操作的第一年。原先用来试手的250亩地,一下就变成了1000亩。阡陌之间,犹如张张白纸,任由这群年轻人一展所学尽情挥洒。
在此之前,他们进行了细致分工,有人负责统筹安排,有人负责财务管理,有人负责机械维护,有人负责包装设计,而彼此共同的责任是:有农活要一起干,有了产出要全员负责销售。可以说,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已经具备了新一代农民的“味道”。
在种植过程中,他们严格按照日本老师的教导,全程使用有机栽培模式,并决定每年只种一季,以确保稻米品质。他们还建设水库、拓宽河道,采用水生植物组合、浮岛种植等方法净化水质,用于水稻灌溉。为改良土壤,他们又通过休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手段,结合赴日学习经验进行测土施肥,进一步提高大米品质。
现在,只要一说到农业问题,这群皮肤黝黑的年轻人便侃侃而谈、信手拈来,脸上洋溢着自信。他们的自信,来源于他们的专注和年轻。他们能在农田水利物联网监控管理中心内熟练操作各种复杂的设备,足不出户完成水稻灌溉等工作;他们能够进行自主包装设计,并娴熟地从事电商平台推广和产品销售;他们还自主研发了平田设备和播种自动上土装置,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做农民,用发自内心的热爱来耕种这千亩农田。
在吴协恩眼里,每一个岗位都是华西村的“稻田”,每一个年轻人都是华西村的“秧苗”。经营华西村,就如种田,稻禾丰则仓廪实。而对梅振华这些青年农民来说,1000亩农田就是他们的“舞台”,工匠精神就是他们的“台风”,业精于勤、贵于专。今年1月,在首届江苏优质稻米暨品牌杂粮博览会上,“华西牌”大米广受客户好评,以高人气、高口碑、高食味值荣获“江苏好大米金奖”。
(江阴日报 朱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