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17-07-06 10:25:46来源: 作者:编辑:yangy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运大国之一。远洋运输运量大、费用低,加上航道四通八达,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像我国约90%的进出口货运总量,都是通过远洋运输的方式完成的。我国海运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势头,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加速传导,让原本欣欣向荣的全球航运业顿时陷入满目萧条的困境。而此时,华西集团已经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进入了拆船业。华西并不靠海,但从拆船上华西人嗅到了寻找已久的机遇。于是,通过拆船业逐步又进入了船运业,为华西经济版图开辟了新的领域。近几年,华西的远洋运输在村党委和集团公司的关心和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利用华西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信誉,开创了新的领域,成为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
转变观念 由“拆”而“造”
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非常低迷。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大部分航运公司面临巨额的亏损。这不仅带来了海运价格的一路走低,也让许多航运公司不得不以抛售船只的形式来降低损失。当时,华西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协恩就认为这是进入航运行业的千载难逢的时机。于是,华西果断出手低价购买了5艘二手船,开始涉足航运行业。当时,主要是由于海运业运行的成本较低,因此作为冶金等传统工业链的一个延伸加以经营。
通过进入拆船行业,华西节约了成本,也拓展了空间。周边的一些企业看到有利可图,纷纷加以仿效。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多,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华西人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后,再次快人一拍,把注意力从“拆船”转向了“造船”。同时,更是高起点定位了未来进军航运行业的目标。2010年3月16日,江苏华西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华西正式进入了远洋运输产业。
强强联合 由“少”而“多”
华西初期拓展海运时,主要以购买的二手船为发展基础。虽然前期购买成本比较低,但随着船舶的不断营运,修理成本越来越高,而且有些设备也不符合国际海事公约的规定了。考虑国际航运市场的综合情况后,华西及时进行了调整,把过去的老旧船只淘汰,建造新的环保型、降本型船舶。于是,华西集团与知名造船企业开始合作,建造不同类型的新型船舶。
2010年11月,华西远洋首艘超巴拿马型散货轮“春晟”轮在扬子江船业集团开始建造。经过10个月的紧张施工,“春晟”轮终于在2011年9月19日成功举行了首航仪式。2年来,“春泰”、“春风”、“春晓”、“春晖”、“春景”等超巴马拿型、灵便型、超灵便型船舶相继投入运行。目前,还有一艘64000DWT超灵便型散货船正在建造中。随着新船的相继投用,华西海运总载重吨可达50万吨,年运力可达400万吨左右。
华西海运在增加船舶数量的同时,也不断在国内外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目前,已与众多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华西远洋船舶的航线横跨四大洲,可承接全球各类散杂货(矿石、散粮、煤炭、钢材、水泥、化工固体原料,大宗杂货等)运输,以及船舶租赁、航运操作、国际航运市场的信息跟踪和分析、航运业务的开拓,以及船舶和货物的保险理赔、商务纠纷处理等相关航运业务。
科学管理 由“内”而“外”
华西远洋自成立以来,努力打造“团结、务实、奉献、创新”的企业精神,努力促使船队在运输能力、业务范围、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等各方面实现良性、稳定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专业化的团队。为了给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华西远洋坚持围绕“以人为中心”的企业发展观,吸引、培养和留用与经营产业密切相关的高层次人才,打造配置合理、结构优化的精英人才团队;形成有效的宏观和微观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能力,形成对各层次员工的人性化高效管理;不断完善创新薪酬福利制度,与企业品牌、规模相适应,保护合理流动,为稳定骨干员工队伍提供坚实的保障;塑造航运业企业优秀雇主形象,构建“学习型组织”员工成长机制,有效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华西远洋总经理高益新认为:“人才是华西远洋最重要的财富和长期发展的原动力”。华西远洋要通过建立梯队选拔的人才培育机制、公平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分门别类的系统培训机制、合理丰富的分配福利机制,来构建企业与员工长期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把华西远洋进一步“做专、做精、做优、做强”。 (锦华 民新 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