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新农村是怎样打造出来的

更新时间: 2013-07-04 10:36:34来源: 作者:编辑:zhangying

   

华西新市村党委、村委、集团公司总办公室主任 吴仁宝

如今的华西村,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基本实现城镇化,可以说走出了一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共进之路。2012年12月27日,胡锦涛同志来到华西村视察,对我们给予了热情鼓励。这更坚定了我们推进农村城镇化、打造城镇化新农村的决心。华西村的城镇化之所以质量较高、群众满意,我觉得主要是由于做到了以下三点。

立足实际,形成自身特色。我以前讲过:“中央出台的政策,是对全国而言的,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地方而说的。有些政策,发达的地区要抓紧贯彻,欠发达地区可能就要等一等;有些政策,欠发达地区要落实,发达地区就不一定需要了,因为它已经跨过了那个发展阶段,没必要再走回头路。像按照华西现在的条件,如果因陋就简,那就是最大的浪费!”总之,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比如,我们这里是发达地区,原来大多数人家的房子就和别墅差不多大,如果住公寓房,就脱离了实际。所以,这些住户集中起来建C式别墅。房子虽然和原来一样大,但集中后不仅使土地多出来了,而且避免了乱搭乱建现象。如果有的人家房子小,经济条件不够好,就住公寓房。如果经济条件还不够好,就“一房两制”,老房作价多少,新房价格多少,两者相抵,多出来的作为公的部分租给他,他出租金,以后有条件了再把房子买下来。其实,一切立足实际,这本身就是一种特色。特色就是优势。正是因为有特色,华西村才有吸引力、生命力,才能让城市里的人、国外的人来华西村花钱。我认为,这就是华西村的“城镇化”和“国际化”。现在,每年来华西村的国内外游客都超过200万人次。

统筹全局,确定长远规划。华西建村50多年来,始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段段有目标、时时有蓝图。我们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21世纪造人,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我们还制订了海陆空三位一体发展的新规划,争取实现空中有飞机、路上有火车、海里有巨轮,上天入地、通江达海、联通全球。当然,要成为一个城市,还要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这是转型的需要,也是未来的方向。我们的思路是抓好“五大”建设,即大楼、大医院、大观园、大华西建设及推动大华西通向大城市。像328米高的大楼,北京现在最高的大楼“国贸三期”也是328米,这意味着我们华西人民要同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它由于是本着“多借天、少占地”理念而建的,运行1年多来,不仅成为一个特色景点,而且成为“增地、增值、增效”的精品工程。从2007年开始,为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我们与上海长海医院合作建立了一所体检中心。下一步,我们还要和有名气、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合作。华西村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今后要抓好企业转型升级。所有企业都要加快产业转型步伐,该调整的调整,该提升的提升。高耗能企业务必要抓技改,高污染企业务必要彻底改。近10年来,华西村广开致富渠道,直接间接带动10000多人就业。今后,我们要本着“坚持自主安排、发展各行各业”的原则,鼓励村民更好地勤劳富、守法富、持久富。

坚持共富,促进社会和谐。本着“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的原则,华西村以独创的“一分五统”举措,纳入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从而有了“大华西”,面积35平方公里,村民3.5万人。10多年来,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未来要把华西打造成一个“百年老店”,这也是我们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华西村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有着几万人的村庄。发展为了什么?为了群众;发展依靠什么?依靠群众。没有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百年老店就是黄粱一梦、海市蜃楼。我们这里有句老话,叫“百姓百姓百条心”。现在,大多数人都一条心了,但也有少数人不是一条心。对于他们提出的要求,我们是两句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老百姓的问题要交给老百姓来讨论解决,这样不仅老百姓受到了教育,不同心的个别人也没有了市场,这个地方就能安定、和谐。大华西干部群众认可“一分五统”、认可华西精神、认可共富之路,能够统一思想、提高素质,融入华西大家庭,这就为提高城镇化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文刊登于2013年1月27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