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汇》特别策划:今日大华西

更新时间: 2013-10-14 04:36:35来源: 作者:编辑:谢晶

天下第一村

十几年前,作为一个参观者,我第一次来到华西。在不到一公里的方圆内,红砖围墙围起一个别墅群,几十栋西式别墅整齐夺目。围墙外是方方正正的绿色田野,水泥渠道、金瓦长廊纵横其间。走进宽敞气派的独体别墅,感觉有些空荡。其中一户人家,一楼阳面30多平方米的大房间里,只放了半麻袋土豆、几个圆葱。家俱陈旧土气,多半是从老宅子里搬迁过来的——这是我第一次来华西村时,记忆底片上的影像。

十几年后,作为一个访问者,我第二次来到华西。因是半夜进村,什么都看不清。清晨当我登上300多米高的龙希酒店去寻找当年红砖墙围定的别墅村时,看到的却是一个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城市!惊讶,十分惊讶!

如今的华西村已从当年1000多人,0.96平方公里,发展到5万多人(3万多村民外加2万多外来职工),35平方公里, 50多家企业,年销售额500多亿元的大华西了。大华西不仅是大,而且富。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生老病死有依托,鳏寡孤独有所养。大华西不仅富,而且文明程度很高。华西人不仅告别黄、赌、毒,而且极少有治安问题发生。用一位保安的话说:“在华西,年轻人都显得很忙碌,唯独保安这个职业看上去有点闲散,因为没啥事啊,大家都很友善。”“家居世外桃园内,人在凡间仙境中”。这是一户村民贴在大门上的对联。或许这就是华西村现实生活的写照,是华西人共同的追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村民吴协恩

如果把职务、身份和荣誉做定语,附在“吴协恩”这个名字前边,至少要用500多个汉字、读上3分多钟。但吴协恩自己只取了两个字:“村民”——村民吴协恩。当然这个“村”不是一般的村,而是“天下第一村”——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新市村。这个“民”也不是普通的民,而是华西村新一代领头人——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协恩。吴协恩说:“老书记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而我,只是华西村的一个村民。”

对老书记由恨到敬,敬他对村民的一片真情

“做华西村村民很自豪,但做吴仁宝的家人滋味不好受。”这是吴仁宝家人的“共同心声”。

吴协恩是吴仁宝的小儿子。但从小到大,他和村民一样称吴仁宝“老书记”而从不叫爹。为什么不叫爹?因为“恨”。

“恨他从不管我们死活,只知道带着村里人干活。”华西村的老村民都知道,华西创业时期的吴仁宝很少在家,妻子赵根娣既要到10里开外的棉纺厂上班,又要照顾5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家中的5个孩子常常一字排开,趴在一张木条桌上吃饭,只有一盆酱油用来蘸着下饭。

“恨他不允许子女办农转非”。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吴仁宝在江阴县当县委书记。那时商品粮很珍贵,按道理说,他们一家人都可以吃上商品粮,可是老书记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办农转非,兄妹五个都留在了村里。

吴越一带有句俗话:“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吴协恩正是吴仁宝妻子赵根娣的命根子。可老书记竟然把他送给了别人。

吴协恩11岁那年盛夏的一天,本村村民孙良庆12岁的儿子在游泳时不慎溺水而亡。惊天大祸使曾经欢乐的孙家小院笼罩着一片悲情。一直把全村人悲欢冷暖挂在心头的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对哭肿了眼的孙家夫妇说:“人死不能复生,你们别难过,我有四个儿子,随你们挑哪个都行。”就这样,在家排行老四的吴协恩成了孙良庆的儿子。

“当时,我确实很不理解,但后来慢慢理解了。老书记不是把家人当外人,他是把华西人都当作家里人,舍小家而顾大家!他的心胸比我大,比我宽。他不仅对村民感情深厚,对他来说,带领群众致富不光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追求。他的一生都是这么做的。”谈起这段经历,吴协恩对父亲吴仁宝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吴协恩从学校毕业后,又到部队接受锻炼和考验。1985年11月退伍回村后,吴协恩与青梅竹马的孙家女儿阿小喜结连理,成了孙家“倒插门”女婿。

怀揣着“赚5000万元”的梦想,开始了子承父业的征程

受老书记影响,早在部队当兵时,吴协恩就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赚5000万元,让村里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5000万元,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称得上是天文数字。吴协恩清楚,要把这个天文数字的梦想变成现实,既要脚踏实地去干,又要有真本事才行。

当时,正值华西工业化起步最困难的时候,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他就主动当起了驾驶员,日夜奔波,成为华西运输队中的一匹“快马”。随后,他又成为铝制品厂的一名供销员,南征北战,常年穿梭在各大城市之间,2角钱的方便面成了他的家常饭,最爱吃的是萝卜干就稀饭。

几年后,出色的业绩推着吴协恩走上铝制品厂厂长的位置。他执掌的铝制品厂头一年销售量就超过1000万元,利税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是当时全村增幅最大的企业。

1995年,当村党委决定在黑龙江建立新“华西村”扶贫项目时,吴协恩主动请缨,一去就是4年。

“东北条件是艰苦的,环境是恶劣的,要在那里建起一个像样的‘华西村’,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临行前,老书记代表全村人讲的一段话让吴协恩感到悲壮和振奋。他当过兵,不怕吃苦,他甚至有意要尝尝这个苦。

黑龙江省肇东市五站镇南小山屯村,是一个仅有55户人家,800亩耕地的小村落,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民多半是逃荒而来的。村里很穷,穷得让人揪心。

吴协恩搭起地铺,支起简单的炉灶,就开始干活了。白天,他带领群众一起改田造地、筑渠修路;晚上,召开村党员干部会、村民大会,宣传、推广、学习“华西精神”和“华西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那年冬天,眼看就过年了,吴协恩才想起回家,但车票已经买不到了。他索性开上汽车,昼夜兼程地跑了两天,腊月二十九才到家。在吴协恩的带领下,曾经打打闹闹、偷偷抢抢,田里长草、经济萧条的小村子一年就变了样。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吴协恩和村民展望美好的前景时,一场洪水一夜之间将新建的“华西村”变成一片汪洋。

看着绝望的村民,吴协恩哽咽了。他回到华西村,带回了180万元重建救助资金。洪水一退,他就挽起裤管,以更大的热情带领村民开始了热火朝天的重建。

两年的苦战,硕果累累:一片沼泽地变成2500亩良田、1500亩水面;筑一条10公里长的主干渠;办起一个产销两旺的企业;还创造了“东北大米”的品牌;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仅4年时间,贫穷落后的南小山屯村,就变成了安定、富裕的“北国第一村”。

以发展论英雄,全票当选为“发展英雄”

从黑龙江回来以后,吴协恩升任宝昌公司总经理。新组建的宝昌公司,实际上就是块牌子,最大的家底就是“华西村”三个字。“华西村”三个字的家底其实已经不少了。吴协恩知道,这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评有几个亿,尽管当时村里的年产值都没这么多。吴协恩寝食不安地琢磨,怎么让这个品牌价值有产出。

1994年,他找到了已亏损两个多亿的淮阴卷烟厂合作,允许对方使用“华西村”的名号,华西不投钱,还要收取一定的品牌使用费。双方一拍即合,“华西村”牌香烟一炮打响。后来这个厂一举扭亏为盈,发展成为总资产几十亿的大公司。

接着,吴协恩又和五粮液合作开发“华西村”酒,再次获得市场认可,为华西村赢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此,“华西村”品牌经济跃上了全新的台阶。以“华西村”三个字为资本,吴协恩一举创下由“无形资产”到“有形资产”转变的经济奇迹。

吴协恩一手创办的宝昌公司以惊人速度发展壮大,让华西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在吴协恩接力华西村的那一年,宝昌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可用资金,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和23%。在全村开展“以发展论英雄、以服务论英雄、以‘六爱’论英雄”三种英雄评比活动中,吴协恩以全票当选为“发展英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辉煌中创造辉煌

2002年11月,吴协恩挑起了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重担,2003年又当选为华西村党委书记。而此时的华西村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村”,而是拥有十几个村庄、十多家子公司、年产值近百亿的大华西了。

面对如此规模的事业,吴协恩深感责任重大。华西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是守业还是发展?怎么发展?是他必须回答的问题。选择“萧规曹随”,沿着老一辈的路子走下去,华西村一样可以安坐“天下第一村”的“宝座”。不过,吴协恩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相较于父亲这一辈华西村的创始者,从巨人肩膀上出发的他,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权衡机遇、风险与得失。

吴协恩曾调侃自己比较懒,喜欢以最小的代价、最省事的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他所说的“懒”,是要找准发展点,以钱生钱,也就是不走父辈实业发家的这条“寻常路”。

不走“寻常路”的第一个举措是在资本市场上“亮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投身资本市场的短短几年内,华西拥有江苏银行2.39%的股份,成为第七大股东;在东海证券拥有5.99%的股份,成为第四大股东;担保公司、典当行、物流、储运等产业投资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吴协恩上任以来,以“转型”和“升级”为突破口,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特色旅游,发展现代物流,发展金融投资,与此同时,海运海工、通用航空、农贸市场等新兴产业也风声水起,成为华西经济的新增长点。

吴协恩初任党委书记那年,华西实现销售额超百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亿村”。此后,华西的经济有如穿云之箭,直上云霄:2004年超200亿元,2005年超300亿元,2006年超400亿元,2012年达到524.5亿元。在辉煌中创造辉煌,新带头人带出了一个新的发展奇迹!

富了“三不忘”,小华西辐射成大华西

华西人富了,吴协恩提醒大家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以老书记的话“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作为比重的追求和梦想。

从2001年6月开始,华西先后6次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建设统一规划)方式将周边20个村纳入大华西共同发展。

10多年来,小华西已为大华西支出11亿多元,包括发放粮食补贴、各项福利、老年人保养金、老房拆迁补贴等,同时还直接解决就业近4000人,间接解决就业近万人。现在,35平方公里的大华西“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路变、河变、桥变、房变、人变。村民看到了希望,干部增强了信心。新华社电讯通稿称:“一分五统”为农村基层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模式。华西村,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村”。

2006年初,华西村推出了“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的帮扶措施,义务培训基层党组织干部。到目前,已有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层干部到华西互学交流,累计逾30万人次。

看淡满身的光鲜,自我定位——就是个村民

吴协恩说,他生在华西村,长在华西村,工作在华西村,从前是村民,现在依然是村民。的确,作为华西村中心村的一个村民,吴协恩和其他村民一样:

享受一份华西村民福利。华西村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造福村民的实事来抓,对华西的村民提供各项福利,包括带薪休假、带薪治病和定期健康体检,发放米面粮油及其他福利等。

持一份中等水平的股份。华西实行的是资本分红,“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实际上,老书记全家按照每年完成的经济效益和承包经营合同,他们有的可拿几千万,甚至上亿,但是,他们都只拿了零头还不到。

挣一份村民上限的工资。华西村规定村民工资的上限是3500元,外来务工的不设上限。当然,华西的工资是小头,奖金是大头。吴协恩挣的是村民工资的上限,但奖金他却主动提出不要了。

住一处中等村民的房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华西村就率先实现了“别墅村”、“轿车村”、“彩电村”、“电脑村”。现在的华西村,村民家家住别墅,每家有几百到几千万元的资产,有1至3辆轿车。吴协恩现在的住房是在原来旧房基础上改造成的两层中式小楼。

作为华西村的村民,吴协恩和普通村民不一样的也许只是附在他名字前边的定语: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中国十大杰出村官、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长、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商联(商会)副会长、华西新市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500多字、五六十条,沉甸甸的义务和责任。(刘永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华西全景

“华西走的始终是群众路线”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访谈

2013年8月,记者来到华西村,就华西村发展现状、未来规划、文化建设、党建工作等多个方面,采访了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党的十八大代表吴协恩同志。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吴书记始终热情洋溢、谦虚自信、广开思路、海阔天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蓬勃向上、绚丽多彩的华西图景。现将主要部分摘录如下。

党建文汇杂志社记者采访吴协恩

为民:百姓的笑容就是世外桃源

记者:一直以来,华西村以优良传统、辉煌成绩和共富发展而被誉为中国“天下第一村”。在今天,您如何理解共同富裕这一概念?

吴协恩: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共同富裕的内涵,今天和过去不一样。很多人认为,搞集体经济,就是要“大包大揽”,实际上华西村不是“吃大锅饭”,而是讲制度的。比如说,人才对华西的发展非常关键,但讲奉献,也要讲贡献,得荣誉,也要得实惠。如果只靠讲奉献,人才能留住一时,但从长期看,不可持续。所以要让人的价值在经济上能够体现,这样才能符合发展的规律。共同富裕不等于一样富裕,一样富只能导致一样穷。

记者:您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以后,提出要把华西打造成为有江南特色的“世外桃源”,可否描述一下它未来的样子?

吴协恩:过去老书记带领华西大搞农业时,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后来华西搞乡镇企业发展工业,解决的是“富口袋”的问题。现在我们到了解决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的时候,要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健康长寿的环境,不仅是身体上也是精神上的健康。简单地说,希望老百姓每天都有笑容,他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这就是“世外桃源”吧。

记者:华西富起来以后,不仅帮扶周边落后地区,也曾在全国多地开展扶贫项目,现在华西在帮扶贫困地区方面有哪些与过去不同的举措?

吴协恩: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华西村就开始帮扶贫困地区,而现在,我们每年以干部培训的方式,让基层干部到各地进行帮扶工作,帮扶的方式与过去是有所变化的。华西村每年帮扶全国各地的资金大约在3000万元到4000万元之间,而目前对大华西周边村老百姓的帮扶每年大约需7000多万元。我的观点是,给钱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给思想,给点子,在用人上给予支持。有些地方比较穷,是因为没有人才它才穷的,给它建起来的项目,没有人会管理,管不好反而成了当地的负担。有些地方,工作氛围让它一下子改变会有难度,要循序渐进,要各方面相应跟上才行。

记者:就是“输血”和“造血”的关系。

吴协恩:对。今后在帮的形式上要更侧重“造血”,现在我们也在探讨长效的扶贫办法。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百姓幸福指数排行榜,如果以您个人的眼光来衡量,您认为华西人的幸福指数现在有多高?在全国能排第几名呢?

吴协恩: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谁不说俺家乡好啊!(大笑)我是华西人,我希望华西人最幸福,不过我相信天下所有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再说幸福这个概念,不是说要谁来定的,这个指数评到哪里,老百姓他自己幸福不幸福,真正要让他自己来说,他心里的真实感受才最重要。

务实:我们的发展后劲儿无限

记者:2012年华西村年销售额已超过500亿元,听说华西村要向千亿目标迈进,这个说法准确吗?

吴协恩:不,并不是这样!这10年来我都不讲销售额。华西的经济转型工作要按照两句话来做:一是从量到质的转型,二是从体力向脑力的转型。过去的观念是问你的销售额多大了,其实销售额高并不等于质量好。比如发展经济有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我们关闭了几家企业,有人就提出质疑,是不是华西哪里出了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主动把产能落后、污染较大、市场前景不看好的企业关掉了,要趁着它还尚好的时候逐步淘汰,而不能等它已显现出问题时再关闭。目标要远,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向好发展,老百姓得实惠了,这个方向就对了,只要方向对,哪怕我们在过程当中慢一点也没有关系。

记者:2003年担任华西村党委书记以来,您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吴协恩:最大阻力来自于不同的观念。我提出从传统工业转型向服务业发展、涉足金融业的时候,有人说,华西不能再做大了。老书记开始也不赞成,因为他们担心华西出现不好的情况。当时老书记不同意,我怎么办?老书记过去搞乡镇企业时,正是“文革”期间,他是偷偷搞的,那是冒着进监狱的危险搞的,但他为了一方百姓,他甘愿冒这个风险。而我们现在呢,国家的政策支持你改革、发展、创新,好机遇一定要抓住。我就先偷偷把公司成立起来,干起来再说。他看到你的公司收益了,成功了,他就支持了。这说明老书记虽然年纪大,但他并不固执。而且很多人也支持我,因为华西村本身就是在一个不断质疑与碰撞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记者:那么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您面临的最突出的难题又是什么呢?

吴协恩:现在,包括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才不足。

记者:好像您曾说过,用人要用贤人,没有合适人选,宁可这个项目不做。

吴协恩:对,事在人为,做事首先要有人。我们用人先看德,德不好,再有才,只能好一时,不能好长久。人才有几类,有技术人才,也有管理人才,人才的类型要与他的工作岗位相匹配,如果你不是个事业型的人才,给你一项独立事业,你也做不大。我现在最缺的是事业型人才和会用人的人才。解决这个问题,华西现在第一是内部培养,第二是外部引进。现在华西的人才都来自五湖四海,各地都有,我们很重视华西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记者:来到华西有一个很大的感受——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大家对华西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

吴协恩:老书记以前说过:到了华西村工作,就是华西人。华西今后会继续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去发展并走向全国。现在华西的一些企业开在外地,在那些企业工作的人没有来过华西村,但他也是华西人,因为他在为华西的企业工作。所以,华西人并不是指生活在华士镇这一小块地方的人,从发展上讲,我们不仅是在为这一小块地方的发展而努力,也是在为社会发展而贡献力量,抱着这个目标,我们的发展后劲儿是无限的。

清廉:纯洁队伍要靠制度保障

记者:华西有句老话“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在现实生活中,华西在党员干部廉洁奉公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吴协恩:党员干部个人廉洁自律很重要,但更要靠制度来保障。比如,我是村里一把手,我首先要管好我自己,把自己管住了,下面自然就好管。那么,我怎么管我自己呢?村里的事、公司的事,我从不接触现金,由办公室财务来管,作为法人,我负责签字,但现金使用批准,由专人执行。这解决的是权与钱分开的问题。有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啊!权与钱放在一起,肯定做不好,因为它难于把握,不好控制。有一个人贪污了,可能是他个人出了问题,但如果我们这里贪污的人多起来了,那可能就是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不仅村里如此,在华西集团也一样,我们把财务权下派,让下面的子公司分别负责,开始时,上面的人就不高兴、不理解了,觉得他们的权力小了。可是我说,实际上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一种保护。我们要从正面去看问题,你权大了干什么?真心为老百姓做事的话,你权大了你也要为了老百姓,所以你就没必要去争。

记者:打个比方,如果您的家人找您为亲属办点事,你会觉得有些为难吗?

吴协恩:我结婚这20多年来,我的爱人在家里从来不和我讲工作的事,没有人找我爱人跟我打招呼办事的。我和她事先说好了,家里的事都是你说了算,但出了门,工作上的事你不能和我讲。为什么我这样要求她呢?因为过去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做的。老书记在时,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和爸爸开过口,为家里人求过情。我当了书记以后,母亲也从没和我讲过一件事,来让我办。的的确确是从来没有过!所以我更敬重她。

记者:华西村一直在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今后,华西是否要继续坚持这一做法?

吴协恩:老书记走了以后,很多人担心,华西的道路会不会改变?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不会的!为什么?老书记曾说过,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的农村富了才算富。这才是华西人的追求。华西不仅是本地的华西,也是属于社会的,属于每一个老百姓的。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党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呢,我想,就是现在有的官员他走着走着就忘了老百姓了。当年我还很小的时候,记得很清楚,一个干部到乡里考察,要带着粮票,他到老百姓家去吃饭,吃完是要给钱的,挨家挨户走,处处接地气,他怎么能不了解老百姓呢!华西的富裕发展和老百姓是分不开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华西不会改变集体共富的道路,华西走的始终是群众路线。

(鞠 肃)

后记:华西村的梦想,是生活富裕的梦想,也是文化进步的梦想,更是社会和谐的梦想,是广大农村实现全面发展的中国梦。在这里工作的人常常没有星期天,因为每个人都期待着早日实现梦想,而他们脸上时时流露的富足与微笑的神情,又让这里处处洋溢着星期天的快乐。行走在华西村,可以看到村民家里微微开启的大门平时经常不关闭,这或许正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热情地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感受他们的生活,也真诚地期待华西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世外桃源”迈进。在吴协恩的发展蓝图中,这个独具江南特色的“世外桃源”应有这样的含义:经济发展稳健,干群敬业奉献,素质提升全面,环境美丽整洁,共富实干为先,百年责任在肩。老书记吴仁宝为华西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而今这一精神依然引领着后继者的理想信念: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就是“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