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13-07-04 03:30:55来源: 作者:编辑:zhangying
这是一次令人心碎的送别。
3月22日一早,低垂的天空布满阴云,像挂起层层黑纱;空中薄雾迷离,那是献给老书记的白色挽幛。
龙凤广场、民族宫、华西长廊早早地已经聚集了很多人,空气里弥散着一种伤感的气氛。老人、青年、孩子都来了,胸前佩着白花,臂上戴着黑纱。十几位工人手举着写有“老书记一路走好”的横幅,久久地肃立,表情凄然。一位看上去年逾七旬的老太太一个劲地擦着眼泪。来自各地的群众、各界代表和华西村村民一道,来送别老书记吴仁宝……
礼堂·哀思
上午8时,华西民族宫,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老书记的各界人士。
这座建造了10多年的大礼堂,昨天布置得庄严、肃穆,“八五风云爱党爱国爱村民、艰辛创业、时代先锋、沉痛悼念吴仁宝,一生仁义慈亲慈友慈百姓、奉献无私、道德楷模、深切缅怀老书记”——一副挽联,高悬在会场两侧。
就在这里,10多年来,老书记接待过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地方口音浓重的近万场报告,让华西经验从这里飞向全国。“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听中央的不走样、听国外的不走神、听百姓的不走偏”……“土气”又不失睿智的连珠妙语余音犹在。但现在,老书记作报告时的音容笑貌只能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8时08分,大礼堂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静静地站着,心怀悲痛向老书记鞠躬送别。哀乐婉转低回,有人在轻拭眼角,有人在无言啜泣……这一刻,空气也似乎被哀伤凝固了。
在民族宫听过一次吴仁宝报告的退休干部王辉来自北京。从网上看到吴仁宝逝世的消息后,他连夜乘火车赶到华西村。“老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模范,我特别佩服老书记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特意赶过来送他一程。”
老宅·守护
安放老书记遗体的老宅,数以千计的花圈从设在老宅的灵堂,一直摆到华西长廊。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虽然全村人都住上了别墅新房,但是亲手缔造“天下第一村”的老书记却一直住在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宅中,直到去世。
低矮的房屋,狭小的院子,斑驳的围墙,老书记家挤满了前来吊唁的人们。陈旧的老宅从未接纳过如此多的访客,上一次这么热闹还是2005年老书记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重大典型时,各地记者走进老书记家深入采访。
当天,有90多家媒体来到这里,连法新社、路透社的记者也来了。来自山东大众网的记者齐声对如此场景深感震撼:“我没有想到,老书记辞世会有这么多人来送别,这是他人格魅力所在。”
老书记的灵柩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和华西村村旗,他就静静地睡在那里。这一刻,操劳了一生的老人终于静下来了,面容安祥。一面党旗,代表了老书记一生跟党走的共产主义坚定信仰。一面村旗,代表了老书记心系华西发展、一心为民谋利的无私情怀。
9时,人们静静地走上前,轻轻地鞠躬道别,生怕吵醒了他。老书记生前的“战友”、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来了,她庄重地鞠了三个躬,潸然泪下。追忆起与老书记的点点滴滴,郭凤莲万般感慨:“大寨的发展离不开老书记的大力支持,在发展中我经常向老书记请教,他也总是能给我指明正确的方向。老书记不仅是华西的老书记,也是大寨的老书记,更是全国新农村的老书记。”
故园·回望
从龙凤广场到金塔路,从幸福园到民族路,在这条线路上,幸运的游客总能看见老书记矫健的身影。年复一年,老书记每天不变的锻炼方式,就是沿着这条线路慢慢踱步。他一边用脚步丈量着亲手缔造的新农村,一边不停地迸发出新的发展思路。
然而现在,这道独特的风景已成绝响。老书记走了,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沿着那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路,最后再看一眼他深爱的故园和村民们。
11时30分,车头铺满鲜花、挂着黑白画像的灵车,缓缓从老宅驶出。道路绵延数公里,数万名群众早早就在两侧静静等候。人们拉起了“老书记您永远在我们心中”的横幅。
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悲伤,还是如山岳般沉重的不舍,让那灵车行驶得如此缓慢。目送灵车缓缓驶过,人们难言悲痛,含泪追着灵车奔走。
路好长,却又好短。这条路承载着老书记太多的记忆和不舍。沿途有华西早期兴建的华西塔群,有闻名遐迩的幸福园,有高度排名世界第十五位的龙希大酒店……这条路,见证了老书记辉煌的人生路。
丰碑·追忆
老书记的辞世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前来送行的人群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老书记在无数人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不仅仅是他在中国新农村建设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还有他谦逊、亲和、坚韧的人格魅力。
贵州省开阳县川洞村的村支书姚家洪驱车2500公里,历时两天前来为老书记送行。“老书记就像我的慈父一样,他不仅为我们讲课,还协助我们建设彩钢厂,因此全村人都特别感谢他,老书记要上路,我再远也要赶来送他一程。”回忆起老书记的好,姚家洪的热泪一直在眼眶中打转。
肃穆的人群中,一位中年男子表情悲戚,他双手高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群众需要更多“仁宝式”的领头人。男子名叫卢铁英,是一位来自甘肃的企业家,同时也是老书记的崇拜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听老书记作报告至今20多年,老书记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让他受益颇多。“希望老书记一路走好,也希望中国农村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像老书记一样的能人,让中国农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父亲生前总结了许多‘不’,像‘三不怕’、‘三不忘’、‘三不倒’等,既是他严以律己的行为,也是他高尚品质的体现。”回忆起父亲生平,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数度无语凝咽。
吴协恩说:“‘吴仁宝精神’永远不会磨灭,它必将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行,把华西新市村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江南‘香格里拉’。”